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日前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國內3D打印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隱患與大家進行交流。作為業內權威機構3D打印技術聯盟長期在全球范圍內運行,引領國內企業與世界各地的3D打印企業進行對話和交流,從客觀、科學的角度深入分析整個行業,推動國內3D打印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近一兩年來,3D打印產業在中國以飛快的速度進入人們的視線,其廣泛的應用與其未來的市場空間有著無限的關聯,甚至被譽為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尤其是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積極謀劃進入3D打印行業,渴望分一杯羹。但是,理想和現實總有一定的距離。
根據中國3D打印聯盟提供的數據,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約為40億美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其大致分布是國內份額約3億美元,歐洲約10億美元,美國約15億美元。從數據上看,國內企業在全球市場上占據的份額很小,數據背后隱藏著更多真實的真相。
相比較而言,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歐美的3D打印產業在技術、R&D投資、人才基礎、產業形態、材料等領域都處于領先地位。,而國內企業一直停留在仿制生產,整體科研能力不強。
同時,根據聯盟通過調研獲得的數據,歐美大型3D打印企業的年銷售收入一般在10億元左右,而國內仍沒有一家企業收入過億元,甚至超過5000萬元。很少。
另外,目前國內整個3D打印行業基本都是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合力,尤其缺乏行業組織的引導和整合。類似的現狀,類似于過去一個行業的發展過程。然而,自2012年10月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在國內率先成立以來,“小而散”的局面正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
最后,整個行業在全球范圍內還處于起步階段,應用市場還沒有完全打開。即使是技術先進的歐美企業也不例外。3D打印能給工業生產帶來什么樣的改變,目前還存在爭議。
國內3D打印企業技術落后、生產規模小、應用市場分散且近乎空白,會阻礙整個行業的發展。面對國外龍頭企業的激烈局面,如何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一定的主動權,如何整合現有資源,找到成熟的商業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正值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之際,傳統落后產能技術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以3D打印、機器人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將越來越多地投入實際工業生產。商業嗅覺敏銳的外企早就垂涎三尺,自然不想錯過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據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CEO羅俊介紹:“歐洲幾家大型3D打印企業不僅完成了在歐洲的布局,還通過代理商完成了在中國主要城市的戰略布局。一旦國內應用市場啟動,可能會被國內市場現狀甩在后面。”
針對目前國內3D打印行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羅俊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作為科研水平相當的工業生產技術,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引導科研與過去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相結合;其次,要避免閉門造車,加強與國際同行的對話,學習和了解國際同行的先進技術和發展方向,加強國際合作。同時最重要的是抱團發展,避免單打獨斗,利用聯盟的平臺和資源優勢, 并著力開拓應用市場。只有加強行業資源整合,實現強強聯合,才能增強抗風險能力,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