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參加了10月27日百度百家舉辦的“The Big Talk”第五彈,主題是“機器人重塑未來生活”。講課的三位“大神”在圈內都很有名氣和影響力。百度技術副總裁王海峰發表了題為《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的演講;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霍德·利普森(Hod Lipson)被《福布斯》稱為“全球七大最佳機器人和大數據專家”,他的演講題目是“機器人挑戰”;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拉·魯斯發表了題為“數字時代的制造業革命”的演講。
三位嘉賓聚焦機器人技術尤其是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揭示機器人如何獨立學習、協同工作、像人一樣思考。以及3D打印興起后如何在數字時代長期進步。演講中閃現的真知灼見,對機器人的當前和未來發展進行了清晰的分析。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對于人類來說,機器人不僅可以減少昂貴的勞動,從事更危險的活動,還可以以多種形式影響人類的情感生活。人們對機器人有不同的態度。有些人對目前用機器人代替人類的想法感到害怕,而另一些人則非常興奮。
然而,科學家的終極夢想是創造出我們自己的形象:創造出能像人類一樣思考,但又服從人類社會的智能機器人。現在這些機器將繼續從技術角度進入十七世紀,使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成為現實。機器人已經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海峰從語言、知識和對人的理解三個方面解釋了什么是綜合思維能力。據他說,綜合思維能力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現出來。例如,一個小機器人可以聽人們的問題并回答他們。背后是對語言的理解和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形成了“深度問答技術”。小機器人不僅具有語言交互能力,還能識別聲音和圖像,是“多通道、多輪對話智能交互”。
探索我們的宇宙,從小的方面,一些醫學,到更大的方面;從我們的制造業到我們的家庭,機器人為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為了能夠制造機器人,我們需要非常廣泛的技能。我們需要傳感技術使我們能夠與物理世界互動,我們需要決策,我們也需要人機交互,我們需要配套的軟件和硬件來制造機器人。
目前,3D打印技術的爆發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3D打印技術已經在教育、建筑、工業等領域發揮了作用。未來會用在更多的領域,打印材料也會更加豐富。金屬、陶瓷、沙子、塑料甚至奶油都可以打印成任何想要的形狀,包括以前的技術無法實現的形狀。值得一提的是,伍迪·利普森(Woody lipson)還在現場展示了他帶來的3D打印技術,并詳細分析了如何利用這項技術推動未來機器人更智能的發展。
伍迪·利普森(Woody lipson)解釋了3D打印技術給機器人制造帶來的巨大突破。
丹妮·拉·魯斯說在烤箱里烘焙機器人不是夢。當然原料不是面糊,而是3D打印的新材料。當你啟動烤箱的時候,它會自動在里面“發酵”,最后在萌萌形成一個機器人。這個神奇的烤箱配備了3D CAD系統,可以對熱量做出反應。當你設置熱量時,它可以使3D材料根據設計改變形狀。換句話說,如果你把扁平的3D塑料材料放進這個高科技烤箱,3D機器人就會出來。切割3D材料,設置系統,調節溫度,一切準備就緒,就耐心等待“新鮮美味”的機器人出來吧!
丹妮·拉·魯斯發表了題為“數字時代的制造業革命”的現場演講
甚至,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自我組裝的紙機器人,它可能被用來探索外層空間和其他危險的環境。這個機器人由玩具店的材料制成,價格僅為100美元。在其上安裝微型電池和引擎后,紙質機器人可以在四條又短又粗的腿的支撐下站立起來,并可以不規則的方式疾走。而且這個機器人從一張紙變成機器人只需要4分鐘。
對于老百姓擔心“智能機器人可能會傷害人類”,丹妮·拉·魯斯展示了另一種想法:通過手機App控制機器人的“身體”。換句話說,機器人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服從人類指揮的。王海峰介紹了百度大腦、NLP(自然語言理解)、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機器人更好地理解人類,更聰明地思考,自主學習,但這些技術都在云端。
基于云端的“大腦”,任何需要像“手機”一樣連接控制設備的機器都不可能獨立存在。他們需要WiFi、互聯網和“云端智能”。或許這就是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思路:機器人的大腦和身體是分離的。一方面,人類可以控制機器人,因為他們控制了云和互聯網,他們控制了機器人的思想。另一方面,機器人可以長得更快。比如百度的大腦現在已經有了三歲小孩的智力,所以任何一個新生的機器人都會有這個智力基礎,而不是像嬰兒一樣從零開始。
數字時代,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日新月異的3D打印技術。從大型機和桌面系統的發展,計算機傳感功能的出現,嵌入式技術的出現,物理學中的微計算能力到機器人和可編程材料領域,計算和運算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編程的不僅僅是設備上的這些操作,還有物理形狀,比如彈性、折疊、光學操作。科學家將能夠創造一個系統,他們可以用方法向我們展示。
為了制造一個完美的機器人,我們必須做三件事。首先要學習數學,制定理論定理;其次。要知道如何編程,你需要知道如何執行這些系統,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最后,我們需要有勇氣去追求我們的夢想并實現它們,并思考機器人可以增加哪些新的能力。
總之,對于一個狹義的機器人來說,概括分為三個部分:觀察、分析和執行。其對應的(僅指硬件)技術有:傳感器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從軟件的角度來看,語言學的進步,輔以數據挖掘,將計算機對人類語言的處理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里必須提到的是互聯網技術對人工智能的影響。當數據量達到一個新的數量級時,一個機器人就會逐漸接近圖靈測試標準。
以“機器人重塑未來生活”為主題的《大話》第五彈,深刻闡釋了機器人在智能化、多樣化形態上取得的巨大進步,理性想象未來,讓參與者收獲頗豐。三位嘉賓的專業知識和對科技事業的熱情也感染了與會者,或許會萌發出更多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