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在麗思·卡爾頓酒店舉辦的《明道 2014大會》上,一位演講嘉賓給人印象非常特別。整場演講居然沒有廣告植入,而是大講特講自己對 3D 打印領域的喜愛和展望。這個人就是目前進入國內 3D 打印領域并不算久,但已迅速進入第一陣營的 3D 打印方案供應商 ideaPrinter 創始人,封華(Edward)。短短十五分鐘演講后,我懷著好奇心追上匆匆離開現場的 Edward,采訪了他關于 ideaPrinter 團隊以及 3D 打印技術的看法。
ideaPrinter 團隊有著一段頗具傳奇而心酸的經歷。當初這個由幾名復旦多媒體與 Web 智能實驗室出來的學生團隊,一心想做的其實是類似 Kinect 或者 Leap Motion 這種增強實境技術的底層算法。但后來眼看著美國科技巨頭們把這些技術以超低價格做成消費產品推向市場,他們知道這門一直以來依靠 2B 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于是,他們瞄準了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都方興未艾的 3D 打印領域。
即使在兩年前,國內已經有不少廠商進入 3D 打印領域。但 ideaPrinter 團隊發現大部分人都在用開源的解決方案,即網上現成的 3D 打印軟件、現成的設計圖紙等等,以至于市面上有太多嚴重重疊的產品。導致的結果是在這一個本來比拼科技的市場,最后變回價格 PK 的市場。
“你賣八千,我賣七千,他賣六千”,創始人 Edward 回憶道。于是團隊看到突破點:市場做大后,必須不能僅追求價格,技術才能決定一個廠商是否能夠生存下來。
一開始 ideaPrinter 團隊還是沿襲之前的老本行,用了一年時間,自主開發了高質量 3D 切片、打印軟件,然后做成方案賣給硬件廠商。
但是,沒有人買。
“沒辦法,只能咬著牙做硬件。”
和很多中途轉型的創業團隊一樣,團隊將過去四年在增強現實算法上賺到的錢都投入到 3D 打印的軟硬件開發上。為此 Edward 和負責硬件開發的成員成為了空中飛人:經常需要在上海、深圳、硅谷之間飛來飛去。去年,ideaPrinter 正式推出了自主研發的 3D 打印機,而之前開發軟件打下的基礎,成為這家初創 3D 打印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ideaPrinter 團隊的核心理念是八個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首先是人有我優,比如在打印速度上,ideaPrinter 力求做到是開源打印機的兩倍甚至三倍;或者打印精度上,當開源打印機還是會出現 0.1 毫米誤差的時候,團隊的產品則能做到 0.02 毫米;最后 Edward 還表示有一個不容易被廠商重視的一環,則是穩定性。
不過真正決定產品優勢,是做到人無我有。早前的上海交易會上,ideaPrinter 展出的一款 60cm 高、30cm 長、20cm 寬的 3D 打印機。Edward 透露,由團隊親自研發的 3D 切片軟件 ideaMaker 是目前全國第一款全中文內核的 3D 切片軟件,能打印出非常大的物品。目前國內能做出具備如此大打印面積產品的廠商,寥寥可數。當中的門檻其實不在于硬件,而是當你使用開源切片軟件會發現,在打印大型物件時,目前開源的方案還是差強人意。目前能做出這樣打印規模的民用級 3D 打印機,ideaPrinter 是唯一一家,國際上也是少有的幾家之一。
目前,ideaPrinter 的 3D 打印機出貨量每月在 300 臺左右,Edward 表示目前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在產品上市不到一年,目前 ideaPrinter 已進入融資前期階段。目前團隊主要駐在上海,成員主要來自復旦、MIT、上海交大、吉林科技大學等著名高校。另外創始人本身的 MIT 背景,也讓 ideaPrinter 的產品已順利進入美國,而且目前 ideaPrinter 在美國的銷路是國內的 7 倍,占所有的 80%。
Edward 對 3D 打印行業表示樂觀,隨著順利打開美國市場,他強調在這個領域保持優勢,一定要成為一個軟硬結合的方案提供商,在未來甚至打印機和軟件都可以免費賣,然后靠制定打印素材規格實現盈利。
在趕飛機前,我問了 Edward 一個問題,美國和中國消費者購買 3D 打印機的用途相同嗎?他回答:“挺不一樣的,我們(國內)主要是科研為主,美國基本是民用和商用各占一半。”我問為什么,他說美國人更喜歡各種創意的 DIY,而且最重要他們家里都有個車庫。
“像喬布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