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天實在不愿做飯,太熱了。”7月23日午時,家住虹欣小區的沈美娟阿姨和別的兩位鄰人“老姊妹”相約,到虹橋街道開設的“社區人工智能(AI)食堂”吃午餐。蔥烤大排、鹽水蝦、炒青菜,兩葷一素加上一湯一飯,沈阿姨花了18.5元——每頓飯凌駕20元,刷長寧區敬老卡就可以優惠3元。
由7月19日第一天試運營起,位于虹橋路1004號的虹橋社區AI食堂,不到一周就迎來日均200人次的火爆人氣。這是長寧區取“人工智能+餐飲”企業“熙香藝享”的一次立異探索,將機器人烹調、全自動食堂等高新科技元素嵌入社區,試點“新終端”賦能早飯工程、老年人助餐和白領午飯,以“新基建”推進大眾辦事數字化轉型。這也是上海以致全國的首家社區AI食堂。
使人驚奇的是,上海的阿姨、爺叔們對人工智能食堂的接受度超出了預期——對住民來講,只要抓牢“好吃不貴、清潔衛生”兩條紅線,任何新潮元素、前沿高新科技都在可“消化”局限以內。
社區住民“全盤接受”
作為一家社區食堂,面積130余平方米的AI食堂范圍并不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里有自助中餐區、自助澆頭面檔、網訂柜與、24小時智能小吃機等四類地區。現階段,食堂每小時可提供300余份正餐和150份小吃類餐品,實現全過程數字化治理和無人烹調。
對住民來講,最關懷的仍是利便、衛生和菜的品格。家住虹橋路996弄的楊沁阿姨說這里不但菜品花腔多,關鍵是住民能自立挑選。除面食,社區AI食堂受眾面更廣的是午飯、晚飯時段的自助中餐,大葷同等8元、小葷5元、素菜3.5元,米飯2元可免費增加,湯則是免費。記者采訪中,住民廣泛透露表現15元—20元能夠吃上葷素三個菜搭配的一頓甘旨飽餐。
別的,住民經過手機App下單,還可到門店掃碼正在伶俐與餐柜與餐。正在早飯時段,“網訂柜與”頗受周邊白領接待。社區AI食堂不但供應小餛飩、豆腐花、包子、咖啡、豆乳等20款精選早飯,還引入了綠楊村等滬上“老字號”,中西融會中凸顯上海當地特點。
政企協作立異羈系
社區AI食堂跟通俗社區食堂究竟有何差異?“機器人烹調”是住民目之所及的第一感覺。
正在自助中餐區,透過玻璃窗能看到無人廚房內的場景:蔬菜由機械上方傳輸下來,進入機械內部,黃色的機械臂此時開端烹調,根據嚴格控制菜量、份數、油鹽糖的攝與,包管菜品不但口味同等,而且所含的能量、脂肪還能恒定。不外,因為形式較為新奇,住民與餐時仍有工作員幫手,將來將引入“機械臂打菜”等技能。
正在手藝層面,吃上“機器人干的飯”已不再是科幻片專屬。上海熙香藝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始人劉蘊熙默示,將“物聯網+AI”手藝使用于中餐市場,同時正在線上搭建訂餐平臺、正在線下打造智能廚房,就能夠建立起智能餐飲一體化、后廚機械化無人化、訂餐出餐主動化的形式,用大數據支撐食堂的精細化運營。正在使用層面,虹橋社區AI食堂根據數字化手藝,能夠模仿烹調中餐的八大菜系,具有主動分菜、主動打包功效,還配有自輪回微波加熱裝配,應用算法來調理菜的溫度和濕度。
要讓社區AI食堂既能實現手藝落地,又能真正輕易住民而非“干噱頭”,政企協作是環節。
劉蘊熙說,傳統的餐飲后廚是“平面化出產”,即全部廚師皆站在一個水平面操縱,因而須要肯定的廚房面積來吻合食物衛生標準。以虹橋社區AI食堂為例,天天200人次以上的供餐量,面積130平方米的門店就須要拿出最少30平方米作為廚房。“如今運用機器臂烹調,不只燒菜步驟變得‘三維立體’,‘大菜師傅’還只須要一只機器臂,15平方米就可以滿意廚房的面積請求。”
兩張立異證照的出爐經過量輪打磨。首先由虹橋街道主動跨前,辦理園地選址、電力保障等困難,隨后熙香層面給予門店設計圖紙,長寧區市場監管局深入研討新模式、新業態的市場準入,依據社區AI食堂的事實出產、出餐、用餐、清理、排污等環節,逐條研討引導,終究予以頒布食物運營許可證。
激起數字生活需求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一個題目:周邊已有良多小吃店、便利店,為什么還要將社區AI食堂開在“酒坊圍繞”地帶。虹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趙厚曾表明:“這里是居民區、白領園區的‘雙地區’交匯地,提升餐飲業態能夠整合資源,人人到一個處所能有多種用餐挑選。”更主要的一點是,機器臂烹調的菜品能更精準地操縱油鹽攝取和養分配比,為白叟給予更養分的飯菜食品類。
讓白叟還能毫無顧忌地接觸數字社會產品,則是街道更深條理的思索,為上海鄉村數字化轉型,實現生活數字化激起新的需求。
記者掌握到,虹橋街道現階段并未收取熙香相干的園地費,反而是將這一些收益轉化為企業對住民開釋的價錢優惠。以兩葷一素的自助中餐為例,熙香的套餐市場價正在25元—30元,而正在社區AI食堂,利用敬老卡優惠一樣平常沒有凌駕20元。
別的,街道還盼望這里成為“白領”和“鶴發”互相交換,讓住民和企業皆能對這片地區“日久生情”的處所。記者采訪時,正在鄰近上班的白領小伙子封樺就與別的三位住民阿姨同桌而坐。本來,店內午飯頂峰坐位緊俏,找不到位子的小封就被熱情的阿姨們號召來拼桌。
試營業一周,社區AI食堂還已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菜品的食品類還需更新調解,楊沁阿姨就倡議,天天午飯和晚飯的種類能夠略有不同,只管多翻花腔讓住民維持新鮮感。